2024年11月02日 14:24
访学DAY 5
今日行程:
10:00-12:00 聆听哈尔滨工业大学朱海玄教授学术讲座
14:00-17:00 哈尔滨大剧院及文化中心湿地公园调研
18:30-20:30 参与学术研讨会及技能培训训练营
聆听朱海玄教授学术讲座
11月1日上午10:00,访学团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聆听第二场学术讲座。本次学术讲座邀请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博士生及硕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计算城市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Computational City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int Lab)中方召集人朱海玄副教授,为访学团成员分享其研究历程及在计算城市科学领域的科研探索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朱海玄副教授)
首先,朱教授深入阐述了计算城市科学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为访学团成员揭开了计算城市科学领域的神秘面纱。他以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国际视野,引导访学团成员探索城市发展研究的新维度。随后,朱教授还分享了其团队使用LLMs大语言模型的图像转文字功能与BERTopic模型对哈尔滨中央大街进行城市历史空间感知的研究成果。
(学术讲座现场)
访学团成员们对朱教授的分享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朱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地同时,还分享了关于数字化技术如何与建筑遗产保护相结合的观点,为访学团成员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场学术讲座不仅丰富了访学团成员的知识储备,还为学术研究和未来实践指明了方向。
(访学团与朱教授合影留念)
哈尔滨大剧院及文化中心湿地公园调研
下午14:00,访学团成员前往哈尔滨大剧院及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进行调研。这两个地点不仅是哈尔滨的文化地标,也是建筑学与风景园林理念相融合的实践典范。
哈尔滨大剧院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的文化中心岛内,由建筑师马岩松所在的MAD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建筑面积约7.9万平方米,于2015年落成,并于翌年被评选为“2015年世界最佳建筑”之“最佳文化类建筑”。
(哈尔滨大剧院)
尽管访学团成员未能进入哈尔滨大剧院的内部,但其外部形态已足以领略到建筑学的深刻内涵。大剧院以其流畅的曲线和有机形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的对话。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现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外部的白色铝板覆盖,既呼应了哈尔滨的冰雪特色,又在功能上提供了良好的隔热性能,体现了建筑与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原则。
大剧院的建筑语言和材料选择,为访学团成员在探索现代建筑如何尊重地方特色的同时,实现技术创新与美学表达方面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访学团成员调研哈尔滨大剧院)
随后,访学团成员们转往包围着大剧院的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进行调研。湿地公园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通过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空间,是一处将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的典范。
湿地公园强调了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和生态廊道的构建,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区域的生态健康,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公园内的步行道和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体现了风景园林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在调研过程中,访学团成员们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建筑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希望未来能创造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具有美学价值的空间。哈尔滨大剧院的外观形态与文化中心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两者的和谐相融,令访学团针对建筑与风景园林融合这一方面有了更多的收获与思考。
(访学团成员调研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
参与学术研讨会
下午18:30,访学团返回哈尔滨工业大学,兵分两路参与了学术研讨会及技能培训训练营。部分访学团成员前往哈工大正心楼601室,与哈工大建院的研究生一起参与了由来自俄罗斯的Fedor Kudryavtsev教授与朱海玄副教授组织的关于计算城市科学领域的全英文学术研讨会。
首先,Fedor Kudryavtsev教授就人工智能在城市设计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精彩的演讲。随后,哈工大的研究生也分享了他们关于计算城市科学的研究课题想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Fedor Kudryavtsev教授与哈工大研究生进行讨论)
在这场学术研讨会中,访学团成员承接上午讲座所聆听到关于计算城市科学领域的内容,积极与Fedor Kudryavtsev教授及朱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两位教授以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成员们提供了独到的见解和启发性的指导。
(访学团成员与两位教授进行讨论)
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访学团成员不仅对人工智能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锻炼了英文聆听、沟通及表达能力。与国际学者的直接对话,令访学团成员们的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宽,也获得了更多宝贵的学习经验。
(两院师生于学术讨论会后合影留念)
参与技能培训训练营
另外,访学团成员还前往了建筑与设计学院111多功能厅,参与到由哈工大建院研究生会组织的技能培训训练营。本次技能培训训练营邀请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团委副书记张君瑞老师及三位学生骨干,分享文创品设计、推文排版、海报设计、活动摄影、新闻稿撰写、策划案制作等研究生会及学生会常用技能的基本应用与注意事项。
(技能培训训练营现场)
通过参与此次培训,访学团成员不仅对许多基础技能有了更深的认知,还感受到了哈工大建院在活动宣传方面的用心与严谨,收获良多。待访学结束后,访学团成员也会将相关内容传达至我院研究生会及本科团委学生会,以期我院学生骨干的创意与技术能力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并在活动宣传方面拥有更优秀的表现。
(访学团成员聆听分享及记录笔记)
每日感想
23级风景园林研究生 陈婉乔
始终还是觉得来到哈尔滨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很荣幸,100多年的历史沉淀以及打造尖兵的信念让这所学校以及它的学生精益求精,厚重的感觉不仅在校内,更在城市的每个角落,60cm厚的石板,热情自信的每个人,转角可见的历史建筑让人心生敬仰,通过听课接收新的知识,通过参观感到震撼,通过交流感受到差距,但更多是兴奋,“知耻而后勇”,这一次访学一定会让我的未来方向更加明晰。共勉之。
23级风景园林研究生 王春闽
HIT之行让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前沿技术在设计领域发挥的助推作用。我仍记得孟琪教授的一段话:且听风吟,静待花开。教授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声学的由来和我们身边的声音。同时通过几个实操项目介绍了如何将噪声转化为有利的景观资源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设计利用声音的大门。又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让我们燃起新的方向与声学结合的可能,强调了声音同不同感官之间的互动令我受益匪浅。
在校外的城市体验调研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遇到了当地非常有意思的居民,通过长达数小时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了除了建筑表皮之外的故事,大爷的老房子已经空了,他独自坐在那里,这里是家吗?或许精神意义的家已经离我们远去,抬高的路面,废弃的基础变成绿地变电箱,铁轨在这座城市穿梭,留给了城市治理工作者新的问题:未来在何方,更新如何做。
建筑(创)221 曹哲源
作为访学团的一员,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第五天访学经历中收获颇丰,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极大的启发,也在实践技能上得到了锻炼。
上午,我们有幸聆听了朱海玄教授的精彩讲座。朱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国际视野,为我们揭开了计算城市科学规划的神秘面纱。他的分享不仅让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新维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们对室内导航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中应用的浓厚兴趣。朱教授的讲座结束后,我们积极提问,与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术探讨的乐趣和重要性。
下午,我们参观并调研了哈尔滨大剧院和文化中心湿地公园。尽管未能进入大剧院内部,但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对话,让我们对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而湿地公园的生态智慧,则让我们认识到了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并行不悖。这些实地考察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未来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晚上,我们分别参加了全英文的学术研讨会和技能培训活动。在研讨会上,Fedor Kudryavtsev教授关于人工智能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的演讲,让我们对这一前沿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教授的深入讨论,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英语能力,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国际学术环境中有效沟通。此外,技能培训活动则让我们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视觉传达、新闻撰写以及活动策划等方面得到了实际的提升,这些技能的培养无疑将对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这一天的访学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实践技能的价值。在哈工大的每一天,都是一次新的探索和挑战,每一次的学习和交流,都让我更加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才能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我期待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文来源 | 哈工大访学团
微信编辑 | 冷元煜
责任编辑 | 江泽铖
初审 | 戈锦源
复审 | 林舒莹 陈楚月
终审 | 周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