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成立

作者:时间:2019年05月08日 10:52点击数:

 

 

2019年423日下午,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揭牌仪式在该校行政西楼后座612会议室举行。广州大学科研处处长杨新泉,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韩大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宇航,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杜佐祥,广州大学原校长林维明,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陈健生,广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刘革,广东省文化馆副馆长蓝海红,广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调研员罗瑞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项目传承人邵成村,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项目传承人何世良,广东省首批传统建筑名匠何湛泉,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刘显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庞国华等领导嘉宾出席。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龚兆先主持本次非遗传承基地成立与揭牌仪式。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陈立新,建筑学系主任庞玥、副系主任夏大为出席了本次仪式。非遗传承基地主要成员及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与会领导嘉宾共同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揭牌。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龚兆先教授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项目传承人邵成村,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项目传承人何世良,广东省首批传统建筑名匠何湛泉,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刘显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庞国华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杜佐祥在致辞中介绍了广东省持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情况,并对广州大学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广府建筑非遗工艺保护修复、推广和活化利用工作表示感谢。他希望传承基地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密切关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新进展,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展非遗建筑工艺的学术理论基础研究,为广府建筑非遗工艺活化利用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新泉在致辞中介绍,广州大学作为一所拥有90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在重点建设“5+2”学科平台的布局中,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岭南文化与艺术是其中一个重点建设的人文社科学科平台。在岭南传统建筑及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近年来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未来在省厅和市局的指导下,配合非遗保护单位,探索其保护、推广及活化利用方式并进行相应的实质性工作,传承基地的工作要关注系统整理和挖掘具有南粤传统文化特征的传统建筑工艺的文化遗产,促进岭南传统建筑工艺保护利用工作中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城市街区复兴、乡村振兴事业的结合。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主任、传承基地负责人庞玥介绍了本学院在广州市文化馆、广州非遗保护中心支持下,联合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以及多位非遗传承人,近两年进行了一系列传统建筑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和研究工作,“非遗进校园”、“灰塑工艺展示及体验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面对高校建筑及相关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推广、宣传及教学。她表示岭南传统建筑及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实体保护、机制研究、技艺传承、公众推广、活化利用,传承基地未来将在建筑学领域依托传统建筑实体,结合工艺美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深入开展保护和活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项目传承人、广东省首批传统建筑名匠邵成村表示,非遗工艺传承和研究是广府传统建筑非遗工艺保护和利用的工作重点,作为灰塑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实践中也特别关注这方面工作。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多位非遗传承人已经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高校内及非遗保护地开展了多项教学与设计实践工作。此次传承基地的成立,为未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自20178月以来,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广州非遗保护中心具体指导下,成立了广府建筑非遗工艺活化和传承教研小组,201812月经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批准,列为非遗传承基地,在之前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继续联合其他知名高校、非遗传承单位开展相关教学和研究,继续开设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进行工艺体验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在教学、科研中结合专业布局和学科建设继续完成相关工作。

 

图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杜佐祥致辞

 

图为广州大学科研处处长杨新泉致辞

 

图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庞玥博士发言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项目传承人邵成村发言

 

图为与会领导嘉宾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揭牌

 

图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龚兆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项目传承人邵成村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文字编辑:庞玥

网站编辑:周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