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活动   >   正文

苏大访学 |末·苏大求索,满载而归

2025年04月24日 11:05


今日行程

9:00~12:00

聆听苏大研究生国际竞赛进度汇报课程

14:00~16:00

调研学习苏大建院“建筑街”学生文化艺术节

21:00~22:30

开展访学总结大会


01 聆听苏大研究生ASLA国际竞赛进度汇报课程

上午9:00,访学团走进课堂,聆听苏大研究生ASLA竞赛设计方案进展汇报。竞赛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极大拓展了我院学生的视野。苏大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围绕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详细阐述了他们如何依据场地特色、动物生活习性等关键因素,通过低影响开发等策略,因地制宜地植入各类针对性措施,以此提升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宜居性。

 

访学团成员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与苏大研究生就作品内容、选题经验、设计研究思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讨论。双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见解与心得,为我院学生今后参加国际设计竞赛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在汇报过程中,翟俊教授指出当今的设计不应是简单的城市化景观设计,更应该是景观化城市设计。这就意味着设计师们需将视角从小尺度的局部设计,延伸至城市尺度乃至国土空间规划尺度。同时,他强调了设计绝非为了设计而设计,每个设计决策都应建立在充分的研究之上。通过研究型设计和数据量化分析,为后续方案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这样的设计才有灵魂、有深度。

 

课后,翟俊教授与我院师生展开自由而热烈的讨论。面对学生提出的建筑类行业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翟教授耐心且坚定地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坦言,虽然当前行业环境与过去大规模规划建设的时代有所不同,但我们不应因此灰心丧气。在当今存量时代,城市更新领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以美国为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规划建设领域至今仍有业务可做。反观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才发展了几十年,人口基数又是美国的数倍,这无疑意味着我们还有广阔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翟教授这番话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重振了建筑类学生对未来行业发展的信心。

 


02 参观学习苏大建院“建筑街”学生文化艺术节

 

下午14:00,恰逢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第十届“建筑街”学生文化艺术节——《名亭冶臆》实物建造评图活动。访学团成员满怀期待地来到现场,参观大一同学各组精心制作的建造实物,并积极参与作品的竞选过程。一进现场,大家便被苏大师生浓厚的专业研讨氛围所感染。每一组作品都凝聚着学生们的心血与智慧,充分展现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评比过程中,团队师生与苏大学生聚焦于建造过程、部件选择、传动机制等专业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双方时而为一个巧妙的设计构思点头称赞,时而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各抒己见。这样的交流互动,不仅让我们对建筑专业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专业认知素养,使大家收获满满。

 


03 开展访学总结大会

晚上21:00,经过一天的充实学习,团队师生相聚一堂,开展访学总结会议,共同回忆总结整个访学活动的点点滴滴。每位学生都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在这次为期一周的访学交流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苏大访学之旅收获颇丰。不仅在调研苏州古城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其独特的韵味与魅力,更在苏大建院充分感受到了学生活跃且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从讲座、课堂上的激烈讨论,到文化艺术节现场的实践交流,苏大师生对专业的热情和专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与优秀院校学生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随后退休教师邓小飞和学工办主任苏展勇表达了自己对本次访学活动的看法与收获。他们表示,平时应主动走出去,积极与外界交流,交换意见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汲取新的知识和灵感。

最后,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待这次访学结束后,会将此行的所学所获传达给学院研究生会和本科团委学生会的同学们,以及身边每一位同学。希望通过分享和交流,让更多建院师生在学习研讨、技术创新等方面得到启发和提升,共同努力,追求更卓越的表现,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访学感想

洪浩斌:

时光飞逝,为期五天的苏大访学之旅转瞬即逝。在这短暂而充实的行程中,我们收获满满。此行,我们不仅有机会亲身领略苏州古城那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沉浸于苏大学子浓厚的学习研讨与动手实践氛围。与苏大建院师生深入交流专业问题及行业趋势,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自身与优秀院校学生的差距,也让我们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十年前,我曾来过苏州,但那仅是一次纯旅游。而此次,带着更多专业的视角重新审视苏州,我不但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更对所学专业有了全新的认知。

高培哲:

人生中能有这样一个春天在不同的城市短居,远离走马观花的浮躁打卡,走进高校内和同龄人一起求学,实在是难有的宝贵经历。回顾这五天的访学交流,既见识到苏大学府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的创新活力,回应了出发前学行至远的憧憬,也感受到苏州舒适的人居环境和丰厚的历史底蕴。访学的最后同样以诗作结: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刘凌波:

五天的访学已画上句号,在苏州大学这所百年学府的校园里,处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人文底蕴。无论是观摩学习研究生的作品展,还是旁听学生的学习课程与比赛汇报,他们渊博过人的学识与口才表达能力都令人敬佩。在校园学习这段期间,处处彰显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精神。在此期间也领略到了独特的苏州风情——平江路的青石板、七里山塘的璀璨灯光、园林中的一扇漏窗将五百年的园景定格成画、贝聿铭的几何线条让白墙化为时空隧道······这些都是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都将成为我人生中难忘的珍贵记忆。

蔡佳颖:

这次苏州大学的访学机会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学生,在本科期间未能来到苏州进行实习的遗憾在这次访学中弥补了。同时也收获了许多,不管是通过与苏州大学的师生交流,还是实地考察苏州当地的风土人情,都使我受益匪浅。我认为此次访学的收获在于,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更让我亲身感受到优秀院校中建院学子对专业的热忱与执着,见识到他们卓越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汲取了许多前沿的专业知识。

戈锦源:

     这次访学收获很多,苏州大学的课程与我校课程安排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于细节落实则多有不同,整体学院的学习氛围更是大相径庭,需要认真思考我们要从中学到什么,又如何行动。不仅如此,来此处交流学习,对我自身学习方向也有影响。此次访学,让我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多面更深刻的了解,也对未来的所去所从有了更坚定的选择。

林柳彤:

此番访学让我豁然开朗的是在建筑遗产保护课程上了解到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过程以及导师具体而明确的指导;再是建筑系主任夏教授为我们讲授研究生毕设作品,从问题出发,围绕问题焦点开展分析,在相关论文中寻找解决策略支撑,以及翟教授带领我们研习ALSA竞赛作品成型过程,这些种种,都让我对研究型竞赛有了更深入而具体的了解,对日后开展研究型竞赛有很大的帮助。




——END——

图片来源 | 苏大访学团

文字来源 | 苏大访学团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微信编辑 | 戈锦源

责任编辑 | 戈锦源

初审 | 刘凌波

复审 | 苏展勇 熊一唱

终审 | 周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