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活动   >   正文

【三十载筑梦香江】广州大学建筑学院赴港实习30周年特别回顾(上)

2025年03月11日 08:20


三十载春秋,薪火相传。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香港建筑师规划师团契有限公司的合作始于1991年,从1995年起每年均安排30-35位建筑学、城乡规划的毕业班同学赴港实习至今已有30年。该实习时长7天,实习5天,每天均由香港各建筑师事务所的执业建筑师带队,研学其设计的建筑项目并参观走访香港知名建筑物与城市地段。

本次出行的实习团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庞玥老师团委书记林舒莹两位带队学生包含研究生与本科大五大四建筑规划的30位同学。活动行程安排从去年年初开始与香港建筑师规划师团契有限公司的何守谦老师对接筹备,直到今年三月份正式出发。

2025年2月23日至3月1日,学院师生再赴香江,展开为期七天的深度实习。从政策考察到项目参访,从历史保育到技术实践,这场历时七天的深度对话,不仅续写了大湾区建筑教育的合作篇章,更让学子们触摸到未来设计的脉搏。

第一天:启程·开幕;关键词:跨越、交融

清晨,师生从广州启程,午后抵达香港灵基营完成报到,并在开营仪式中正式拉开活动帷幕。

第二天:建筑之美·学术碰撞 关键词:创新、实践

行程首站聚焦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度获奖项目,赛马会长春社绿满林廊的生态设计理念、长沙湾海滨码头的公共空间活化案例,以及建筑署白石角公厕的智能科技与自行车文化展览,让同学们惊叹于“小建筑”中的大智慧。绿满林廊的“可移动拆卸”设计将天桥下的闲置空间化腐朽为神奇,展现了建筑师对城市边角地的极致利用。下午参访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两地师生围绕“数字化设计”展开研讨,思维的碰撞点燃了年轻一代的创新火花。

第三天:城市更新·人文关怀 关键词:重建、责任

在香港市区重建局(URA)的座谈会上,专家详细解读油旺旧区重建计划,揭示高密度城市更新中的挑战与智慧。实地考察中,特色的“花墟”营造讲解与改造房屋的取舍,引发同学们对“城市更新中经济与社会”的深度思考。在市区更新探知馆,香港住房演变历史的展览介绍让学子们看到具有时代特征的香港民居与市区更新地方营造的在地策略。下午探访怡菁山庄残障人士院舍,院舍内专为轮椅人士设计的秋千设施无障碍设计与人性化细节让建筑学子重新审视“空间服务社会”的责任使命。

总结

在前三天的行程中,从探索“小建筑”中的创新智慧,再到直面城市更新中的人文责任,三日行程浓缩了香港建筑的多元基因:绿满林廊的可拆卸设计展现“边角地再生”的巧思,油旺旧区重建揭示经济与社会的博弈,怡菁山庄的轮椅秋千则用细节诠释生活的温度。学子们领悟到,建筑不仅是空间的艺术,更是科技向善的桥梁与人性关怀的载体——在限制中创造可能,在重建中守护记忆,方为设计的真谛。我们建筑的灵魂从不囿于技术本身——它藏在斑驳砖墙的裂缝里,刻在轮椅秋千的弧度中,更活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间。在行程的后半段我们将深入香港的街巷褶皱,探访大馆的时空裂痕与PMQ的旧梦新章,聆听建筑师如何以人文为针,缝合城市的记忆与温度。

镜头定格,心路留痕——那些赴港实习的温暖与启迪

研究生组:

1.朱安恺(23建筑学硕)

感谢学校,感谢老师,感谢香港的建筑师们,给予我一次七天的建筑学习之旅。参观了许多香港知名建筑。令我收获最大感触最大的是白石角公厕,公厕是一个公共性超强的建筑,公厕的设计在想象中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设计的,而在此建筑中,充满了许多设计,融合了单车历史的元素,科技巧妙的运用在建筑中的各个设施中,最基础的设计通风采光十分讨巧,建筑干净整洁,是非常用心的建筑,设计师的思考角度独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希望我们在他们的年纪时,也能成为这样的建筑师!


2.杨星月(23建筑专硕)

此次香港之行,不仅是一次学术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沉浸。在这座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精髓的城市中,我亲眼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从密集的摩天大楼到宁静的庙宇,每一处建筑都讲述着香港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与当地建筑师的深入交流,让我对建筑设计的理念与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如何平衡功能与美学。此外,游览香港的街头巷尾,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让我更加感受到建筑与人文环境的紧密联系。这次访学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也让我对未来的建筑实践充满了新的思考和灵感。


3.何煜(23规划学硕)

七天的香港实习,我参观了众多建筑项目、市区重建项目,收获满满,令我受益匪浅。

在这期间,我深入了解香港建筑如何巧妙利用有限空间与新技术,满足多样功能需求,且一直有人文思考融合在设计之中,如白石角公厕、残疾人院舍。高楼大厦间的空中花园、紧凑布局里的公共休憩区域,城市通风廊道,都展示出对空间极致的挖掘,细节之处更是让我惊叹,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无一不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环保材料的使用,使得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

这次参观,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更让我明白建筑规划人的热情,其设计更是艺术与人文的融合。我将把所学运用到未来实践中,努力学习,作出自己的一份力。


4.苏梓锋(23建筑学硕)

这次香港建筑学习交流让我深刻感受到建筑如何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发挥最大价值。从绿满林廊的生态设计到市区重建的规划更新,我不仅见识了绿色建筑的落地实践,也对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怡菁山庄等特殊群体建筑展现了人文关怀,而历史建筑的活化则让我思考保育与发展如何平衡。此外,香港公共房屋的高效设计让我体会到建筑在社会中的责任。与建筑师及港中文师生的讨论激发了我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这次交流无疑是一次眼界的拓展与职业信念的强化。

5.林霄(23建筑专硕)

能够参与此次香港建筑学习交流,是一次难得的收获。我亲身感受到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造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并深刻理解了香港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效利用的策略。城市更新、历史建筑保育以及公共房屋设计都展现了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怡菁山庄等公益建筑更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关乎空间塑造,也承载着社会责任。与建筑师及学者的交流让我对行业趋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学习方向。这次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建筑视野,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6.林嘉皓(23建筑专硕)

我去香港不多,往返的多是旺角、中环、尖沙咀等市区。然而,这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郊区自然与建筑的融合。怡菁山庄不仅在设施上细致入微,周围的环境更与康复中心的需求完美契合。要形容它的自然之美?或许一句“马骝山真的有马骝”便足够。最触动我的,却是意外之景。坐车途中,我望见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在城市天际线之上,宛如《狮子王》海报中的画面。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就是狮子山,也终于理解了《狮子山下》为何动人。面对行业下行的挑战,或许这次旅程可用歌词总结:“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愿两地在交流中携手共进,共同前行。

第二组:

1.建筑201苏财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参与本次香港实习交流活动给予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这次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各种新鲜的、差异化的、范例式的精细化设计和规范等,让我感受良多。一是对自己先前视野的局限感到些许羞愧,二是学习到了许多精细化设计的手法和细节处理感觉非常愉悦。

通过这次活动我增长了自己对精细化设计的理解,也对一些残疾人士的保护保障工作和设计上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希望在接下来的设计中能够将所学所见加以运用,求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成果。


2.建筑201陈卓禧

此次香港实习交流让我深刻领略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的前沿理念和实践智慧。通过参访香港建筑师学会的获奖项目,如白石角公厕、长沙湾海滨码头等,我深切体会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对人性化与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视;而市區重建局及土瓜灣舊區重建案例,则展示了如何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实现现代化更新。在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和啟德AIRSIDE的考察中,我学习到设计院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永利街、大館等保育项目更启发我对传统与现代共生可能性的思考。此外,油塘展覽中心和海達邨的实地探访,让我认识到公共房屋政策在高效施工管理与社区营造中的重要性。本次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还让我感受到跨领域协作的价值。感谢主办方的精心安排,未来我将努力把所学应用于实践,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建筑201庞金萍

非常幸运能参加本次香港实习活动,作为首次踏足香港的建筑学子,这座垂直城市的密度震撼与人文温度的交织令我深受触动。本次行程把书本理论学习照进现实世界,体会到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技术、公屋、保育建筑以及社会福利保障项目在香港的特点。这些实践扩大了我对建筑与社会的认知:真正的可持续不止于物质空间,更在于对社群记忆的延续与社会公平的守护。当看到屋邨空中花园里轮椅长者与孩童共处的场景时,我深切体会到建筑师作为社会医生的人文使命。


4.建筑201徐宇凡、:人性化设计与人文关怀

本次香港实习经历让我初次深度感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虽然受限于地理空间的逼仄,但那些融入日常肌理的人性化细节令人动容。尤其珍贵的是能与在地建筑师、规划师深度交流,他们用具体案例诠释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建筑中触手可及的盲文导视系统,规划时与市民反复沟通的民主做法,商业空间与街道的视觉对话,乃至建筑体量对自然通风采光的精妙把控,无不彰显着对城市生活的细腻关怀。

更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空间营造绝非物质堆砌,而是以人的尺度为原点编织环境脉络。特别感谢这次机遇,要不是香港的各位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讲解,我们无法透过专业视角看见普通游客难以触及的城市密码——桥底蜕变的绿满林廊、充满科技人文气息的白石角公厕、承载市井温度的花墟、高密度TOD典范围方、绿色节能的启德Airside、活化再生的历史地标大馆。这些鲜活的实践印证着,理想生活图景正是由专业者持续用匠心构筑而成。


5.建筑201刘洋源

在香港建筑实习的这段时光,是我求学生涯中极为珍贵的体验。香港的建筑行业高度发达,实习期间,我接触到了前沿的设计理念与先进的施工技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前期调研与方案设计,从繁华的商业中心到精致的住宅小区,每一个项目都让我感受到建筑与城市脉搏的紧密相连。

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无论是图纸的精准绘制,还是现场施工的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同时,团队协作的力量也让我受益匪浅。不同背景的同事各司其职,却又紧密配合,让我明白建筑是一项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拓宽了我的视野。香港的建筑之美,不仅在于其宏伟壮观,更在于其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我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在建筑之路上砥砺前行。


6.建筑201林旭怡

为期七天的学习之旅圆满结束,此行让我触摸到香港建筑中流淌的人文温度:沙田惜食堂通过收集多余食物为有需求人群提供餐食;中环街市以活化更新平衡历史记忆与现代包容;海达村以人行桥梁连接社区,大大提高社居住区到服务社区的可达性。临别维港海景下,明白伟大建筑而非冰冷的容器,而是包裹人间烟火、弥合社会裂痕的温柔力量。感谢优秀的建筑师以设计智慧为我们点亮心灯,未来我们定将这份对“人”的敬畏融入笔尖,让建筑成为照见文明的棱镜。


7.建筑201徐思杰

很荣幸参与到此次赴港实习。在这7天中,置身于香港这座折叠城市,各位设计师前辈们带着我穿梭各个项目其中。在观塘工厦的活化改造项目中,设计师以“空间三元辩证法”将原纺织厂的空间记忆转化为叙事性建筑语言,让使用者参与到空间的塑造中,实现了物理空间、社会关系与集体记忆的共生重构。在惜食堂项目中,建筑师在深度理解其公益理念后,协助业主挖掘并细化空间需求;同时照顾周边居民的需求,开放空间、提供便利,共同促进社区建设。在资本主导的城市更新浪潮中,建筑师扮演着社会调节的角色,通过物质空间的微创介入,激活社区的主体性,设计更加美好的生活!


初稿 庞金萍

审 庞 

二审 林舒莹

三审 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