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活动   >   正文

【三十载筑梦香江】广州大学建筑学院赴港实习30周年特别回顾(下)

2025年03月11日 15:16

建筑是石头的史诗,人文是无声的注解。实习之旅的后半程,学子们深入香港的街巷肌理,在历史与当下的碰撞中,重新定义建筑的温度与使命,与建筑师们畅谈工作经验与人生感悟。


第四天:设计先锋·可持续探索 关键词:跨界、公益

参访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时,设计师以“零碳建筑”案例诠释跨界设计的未来趋势以及实地考察铂金级绿色建筑典范的启德AIRSIDE项目,令学子们接触到香港建筑师在环保科技与可持续理念上的前沿探索。午后走进惜食堂项目业主与设计师的温情分享,让我们感慨:“建筑不仅是造房子,更是编织人与社会的纽带。” 晚饭后的职业生涯沙龙活动中各位建筑师前辈们毫不吝啬的分享和对学生的鼓励,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摆脱定式思维,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第五天:文化保育·历史传承 关键词:记忆、活化

从监狱改造的大馆与现代美术馆的时空对话,到创意产业聚集地PMQ元创方,历史建筑的活化案例让同学们看到建筑遗产不应是标本式的存在,而应成为激活城市记忆的活性细胞。漫步永利街与士丹顿街,骑楼老街与艺术涂鸦交织,城皇街H19项目的社区参与模式更启示学子:保育不仅是保护砖瓦,更是延续城市灵魂,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可持续的营运模式。

第六天:公共福祉·技术实践 关键词:民生、技术

在香港房屋委员会探知馆,随着导览员的介绍了解了香港公屋的设计发展随后实地考察安达臣道公营房屋工地,目睹装配式建筑的效率革命。海达邨的社区联结的设计定位成为此行最温暖的注脚——“建筑的温度,在于照亮普通人的生活。”傍晚的结营晚宴上,两地师生举杯共庆,畅谈交流,相互分享本次行程中的见闻与职业规划经验。

第七天:归程·启新 关键词:沉淀、展望

同学们带着满满的笔记与感悟,师生踏上返穗归程。30年风雨兼程,广大建院人始终以脚步丈量城市,以匠心对话时代。此行香港之旅,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化,更是一次对社会责任的觉醒。此行感谢香港建筑师规划师团契有限公司何老师和每位设计师的热情接待与耐心陪伴,希望这样的交流还可以有下一个三十年!

瞬间·成长·共鸣——实习中的闪光记忆:

第三组:

1.建筑202陈宗含

过去,我只看到香港的某一层面,扁平而标签化;但这次我感受到“立体”的香港,有骨有肉,活色生香。从宏观尺度的规划到微观尺度的建筑构件;从实体材质到运营方式;从历史建筑保育到面向未来的建筑技术……这些知识不断延伸,交织汇集成多维度、全息的香港社会运作图景——有限的土地促成“垂直发展”的城市空间特色;近年来对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促进“科学研究与落地项目”之间的交互连接。而各位老师的项目也最真实地展现了“以人为本”这一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职责与意义之所在,让我们收获颇丰。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这也是各位策划本次活动的老师们带给我们的power。非常感谢你们!期待再次交流!


2.建筑202 马梓桓

在本次广州大学组织的香港建筑实习之旅中,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获得了与行业顶尖人士交流的宝贵机会。这次经历使我对香港建筑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实习期间,我们有幸参观了多个新近获奖的建筑作品,并聆听了设计师们亲自讲解其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这些实地考察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我对建筑设计的精髓和建筑本身的社会意义有了更深的领悟。此外,这次旅行还让我与共同学习了五年的同学们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我们一起探索、讨论、分享,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友谊也更加深厚。这段共同经历的时光,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也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难忘的回忆。并且还获得了和本地学生相互沟通分享交流学识,相互建立起友谊,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深感幸运能够参与如此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由衷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3.建筑212 伍家盛

参加香港为期一周的访学让我收获颇丰。从桥下空间到海边公厕;从残疾人院舍到公益食堂;从油旺旧区重建到海达村公屋。我曾经学习的设计方法、前沿理论都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我了解到落地的设计项目要考虑什么,学习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此次访学,不仅让我接触到先进的建筑理念,还结识了许多优秀前辈,他们会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对建筑的热情与追求也感染了我。最后,希望未来自己可以学会粤语,有机会还能与前辈交流。


4.建筑212 万诗茹

这次香港访学最珍贵的是能够与各个项目的设计师、规划师或者经理学习和交流各式各样、不同社会环境背景下的项目和实践经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参观市区重建局的那天,学习了花墟重建项目。了解项目在人文,经济等各种社会问题下面临的挑战和前景。香港在人口密度极高、地价高、经济发展减缓和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相对严峻,在该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相对于内地来说需要另一个纬度的思考。除此之外,在与香港市区重建局、房屋署等当地机构和私人公司的“则师”,以及UCL规划硕士实习生交流中,了解到了香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市场和机会,这样的经历十分珍贵。


5.建筑212 叶浩鹏

为期一周的香港实习访学活动让我见识从游客视角看不到的一面的香港,收获颇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好多点。其一,香港的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句“做事先做人”。我们做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讲究可行性,在烟火褶皱中重塑人文维度。兼具展览自行车主题功能的白石角公厕,其极具细节的构造和智能化带来的人情味;绿满林廊则以架空绿道缝合山海,在高速路旁编织出疗愈的都市慢行系统。其二便是活化更新方面,无论是PMQ元创方新旧材质碰撞的历史活化,还是大馆建筑群“寄生式更新”中监狱与美术馆的荒诞共生,都印证了香港建筑师在逼仄空间里平衡效率与诗意的创造力。第三点是我印象最深的是职业规划的沙龙。这次沙龙更聚焦到自己这个个体的存在,我更加了解自己身上具有什么样的特质,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及怎样去激发自己的一些潜能,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最后对同行的一些老师、前辈表示衷心的感激。他们毫不吝啬的分享和对学生的鼓励,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摆脱定式思维,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6.建筑202陆宗佑

香港七日访学实习令我深切体会到高密度城市中建筑设计的智慧与温度。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前沿的数字化设计研究让我认识到技术革新对空间营造的颠覆性影响;海达邨公共屋邨项目则展示了政府如何在有限用地中实现人性化居住,垂直绿化与社区设施的立体布局堪称典范。启德广场的城市更新实践打破了我对商业综合体的固有认知,其空中连廊系统巧妙缝合城市肌理,地下空间开发与地铁的无缝衔接彰显精细化设计功力。最震撼的是中环大馆的历史建筑活化,维多利亚监狱与现代美术馆的时空对话,让我理解建筑遗产不应是标本式的存在,而应成为激活城市记忆的活性细胞。这些项目共同印证:优秀的建筑设计既要有应对现实的理性策略,更要保持对人文价值的持续追问。


7.建筑202龙思彤

这次香港实习是一次非常难忘的旅途,旅途中不同项目的建筑师近距离地与我们进行交流分享,能听到他们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的难点、解决方式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走进港中文大学与吕元祥事务所体验了数字化技术与绿建设计的魅力;以及了解了香港如大馆-元创方-新闻博览馆等各种保育项目的政策和营运方式等等,既学习到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设计方式,更感受到在惜食堂、残疾人院舍等项目中建筑师及规划师的人文关怀与设计温情;在这次旅程中也结识了许多好友并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在沙龙交流过后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也同样增长了一定认知。


第四组:

1.城规201李汉声∶

这次为期七天的香港学术交流之旅,让我收获颇丰。我们参观了香港许多著名的建筑和规划片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空间设计和文化融合。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交流中,我接触到了许多前沿的建筑理念和实践案例,教授们的分享让我对建筑学有了更深的思考。同时,这次行程也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不仅在学术上互相启发,也在生活中彼此照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建筑领域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决心。香港之行,既充实又温暖,将成为我记忆中珍贵的一部分。


2.城规201祝燕冰∶

漫步于香港熙熙攘攘的街头,摩天楼群如数码矩阵般切割着维多利亚港的晨光,却在山脚转角处遇见供奉神的红色神龛。

一周的香港实习之旅让我收货颇丰。 从大馆的历史沉淀到中环的现代活力,从零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到公共屋邨的人文关怀,香港的建筑展现了这座城市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这些建筑不仅是香港的名片,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它们让我深刻感受到,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文化与记忆。真正的城市规划不应是功能主义的冰冷方程式,而应成为编织生活诗意的经纬线。

     也希望以此为新的起点,开启新的旅程。


3.城规201陈颖璇∶

短短一周的香港访学,让我深刻体会到这座高密度城市的建筑智慧与规划哲学。香港以“垂直城市”闻名,中环的摩天楼群与深水埗的唐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平衡历史保护与空间效率。参访西九文化区时,设计师讲解的“城市缝合”理念令我印象深刻——通过艺术场馆、滨水步道和地下交通枢纽,将割裂的城市空间重新串联,激活公共活力。 

香港的立体交通网络(如地铁、天桥系统与山间步道)真正实现了“步行友好”,其“以人为本”的设计逻辑在密集都市中维持了高效运转。而探访长春社绿满林廊等绿色建筑案例,更让我反思可持续发展路径:从空中花园到海绵城市技术,香港在逼仄空间中探索生态与城市的共生。 

此行让我意识到,城市规划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多维博弈。


4.城规202陈秋雨∶

在香港实习的这段日子里,我收获颇丰。我参观了许多获奖建筑,这些建筑如同一座座无声的讲述者,向我诉说着香港的独特魅力。以往我多次来到香港,记忆中,这里是一个光鲜亮丽、充满活力的地方,有着梦幻的迪士尼乐园,热闹繁华的街市与商场。然而,这次实习让我看到了香港的另一面——它的“旧”。在香港的发展历程中,历史在建筑、空间肌理、人文习俗上留下了诸多痕迹,而这次实习,恰似一场探索之旅,让我有机会深入探寻这些珍贵的痕迹。

赛马会长春社的绿满林廊让我眼前一亮,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建筑的实用性。那些可移动拆卸的建筑,巧妙地将天桥下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化闲置为神奇,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活力。在市区更新探知馆,我深入了解了香港公屋的演变历史,那是一段充满智慧与人文关怀的发展历程,见证了香港在城市更新中的不懈努力与创新思维。

怡菁山庄残疾人士院舍是我第一次以访客身份参观的类似建筑,这次参观让我收获满满。我仔细观察了院舍的空间布局以及那些贴心细致的设施,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能够让轮椅人士体验荡秋千感觉的设施。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香港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在院舍的食堂里,我看到桌子和墙上都贴着每位入住病友的饮食习惯与日程安排,这些安排不仅方便了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每位病友的状况,更体现了对每一位病友的尊重与关爱,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香港这座城市的人文温度。

在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我有幸了解到香港建筑师们正在研究的一些前沿方向,这让我对香港的建筑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有了更多的思考。

当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环节还是我们临走前一天的晚宴。在晚宴上,我们与优秀的建筑师、规划师们畅谈交流,大家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启示,比如如何化解焦虑的情绪,如何让自己的设计更加实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这次香港实习,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香港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与人文关怀。它让我明白,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与人文关怀的载体。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将以这次实习为起点,继续努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5.城规201冯楚燊∶

作为规划班的学生,我有幸参与本次交流。期间游走港九新界,由市井生活到大学校园,由镬气小炒到街边烧卖,体验丰富。专业学习上,无论是安达臣道公营房屋、怡菁山庄院舍,还是中环华贤坊唐楼活化项目,都让我深刻感受到香港设计师在营造公共空间时注重人性化的考量,比如残疾人士院舍引入可承载轮椅的秋千,满足行动不便者的运动需求。文化交流上,建筑师们尽其所能说出“烫嘴”的普通话,每个同学也积极融入这个广东话的社会。此情此景体现着大家相互包容,我也荣幸地在导赏期间充当同声传译的角色。感谢这次独特的体验


6.城规202周舒同

这次活动,无疑是一场不同文化和知识的交流与碰撞。我们从交流中看到了我国香港地区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的先进性,特别是在古建筑保育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独到之处。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香港社会背景和法规体系下,行业的一些理念仍需我们转化吸收突破其局限之处。故对于这次活动中所学习到的见识,我们不能盲目地全盘吸收,而是要谨慎地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中有用的部分,合理地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7.城规202杨涵

在此次为期一周的香港实习项目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方面的卓越成就。通过参观多个城市建设项目,我了解到香港在有限土地资源下如何高效利用空间,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在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访学中,我接触到前沿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研究方法,受益匪浅。吕元祥建筑事务所的参观更是让我体会到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设计师们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令人钦佩。此次实习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与香港大牛和同龄相关专业的香港毕业生的交流也很深刻,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激励我继续学习前进。



初稿 庞金萍

审 庞 

二审 林舒莹

三审 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