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我院郑颖生副教授与研究生李文婕、洪浩斌在《Urban Climate》发表题为《Spatial modelling of street-level carbon emissions with multi-source open data: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是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共同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广州市高密度差异化的建设形态与地表覆盖特征,综合运用“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的碳排放空间建模方法,建立了广州工业、交通、居住&公共服务、商业、农业五部门街区尺度的碳排放空间模型,揭示了不同部门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机制。
基于统计年鉴的能源消耗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计算了2021年广州市五部门的碳排放量,发现广州市各部门碳排放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业(37.9%)、交通(31.3%)、住宅(18.6%)、商业和公共服务(11.6%)以及农业(0.6%)。基于碳排放统计数据与空间代理数据,建立了街区尺度(300米分辨率)的五部门年度碳排放地图,发现碳排放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强调了对碳排放进行特定部门和高分辨率空间评估的必要性。研究进一步制定面向不同部门碳排放场景的低碳规划策略,并探讨将碳排放空间模型和低碳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实施路径。
图1 碳排放空间建模工作流程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图2 广州碳排放地图(a.工业部门,b.交通部门,c.居住及公共服务部门,d.商业部门,e.农业部门,f.总体)
图3 广州碳排放热点分析地图(a.工业部门,b.交通部门,c.居住及公共服务部门,d.商业部门,e.农业部门,f.总体)
图4 广州不同行政区碳排放热点覆盖面积的条形图
图5 广州不同行政区碳排放热点覆盖率的条形图
图6 工业主导街区的现状和低碳规划策略
图7 交通主导街区的现状和低碳规划策略
图8 住宅主导街区的现状和低碳规划策略
图9 商业主导街区的现状和低碳规划策略
图10 农业单位区的现状和低碳规划策略
该成果的第一作者为我院教师郑颖生,第二作者为我院研究生李文婕,通讯作者为姜璐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者为袁超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肖特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苒老师(南开大学)、蔡萌老师(武汉大学)、我院研究生洪浩斌。本论文获得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2A151501017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常规项目(GD22CGL38)、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01020541)、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2年度课题(2022GZQN19)和广州大学科技计划项目(PT252022006)的资助。
DOI:
DOI:10.1016/j.uclim.2024.101974
供稿:郑颖生;
一审:郑颖生;
二审:钟浩瀚;
三审:夏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