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动态   >   正文

论坛报道 | 大湾区城乡规划院长系主任论坛暨2025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湾区论坛筹备会

2025年05月20日 15:08

2025年5月17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指导、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大湾区城乡规划院长系主任论坛暨2025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湾区论坛筹备会”在广州成功召开。来自粤港澳三地高校的城乡规划学科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学科变革、教育创新与区域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城乡规划学科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

论坛开幕式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袁媛教授,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副会长、广东工业大学蔡云楠教授及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永添书记致辞。广州大学李建军教授主持上午的院长论坛,来自穗深港澳专家代表,聚焦学科转型与创新发展分享了学科建设的前沿思考。

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脉络,指出学科已形成“以工为主、文理兼具”的体系。他提出学科需通过“内优外融”路径推动跨学科重构,向“升级版”(多学科融合)、“普及版”(公众教育)及“引领版”(服务国家战略)转型,以适配国土空间规划现代化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戴冬晖副教授介绍了校区学科改革实践,并建议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强化在地化教学(如南头古城社区实践)与AI、大数据技术融合;推动学制五年改四年、课程模块化(规划治理、设计、研究三轨道),以应对行业变革与人才培养多元化需求。澳门城市大学韩昊英教授提出构建“理--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院,计划六年内建成智慧城市实验室等四大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城市治理现代化。香港大学李卫锋教授则聚焦高密度城市可持续发展,依托国际认证课程与“健康高密度城市实验室”,推动智慧城市研究,培养服务亚太地区的专业人才。

论坛举行“大湾区城乡规划教育网络”发起仪式,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规划教育协作迈入新阶段。

 

                         王世福教授                                   戴冬晖副教授

 

                         韩昊英教授                                   李卫锋教授

下午会议由深圳大学杨晓春教授主持在上午论坛的基础上,各参会高校代表共商城乡规划教育优化与区域协同,筹备2025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湾区论坛与会代表围绕大湾区城乡规划教育网络、城乡规划专业学制优化举措、城乡规划主干课的教学情况及优化建议、城乡规划教育本硕人才培养衔接四大议题建言献策。

 

 

华南师范大学赵耀龙教授呼吁突破学科界限,深度融合地理信息技术,倡导规划科学优化城市。广东工业大学蔡云楠教授强调在坚守规划学科本质的同时,需增加AI与数字化教学内容,并建议大湾区高校协同发展,强化合作。深圳大学杨晓春教授倡议共建课程库与联合毕业设计,推动学科向治理方向升级。广财经大学肖荣波教授认为,新时代城乡规划需差异化办学,本科教育应强化理科思维训练,尤其在文科院校中需注重硬技能培养。华南师范大学李鹏教授指出,城乡规划是实践导向学科,需动态适应行业需求变化。他提出对外保持学科开放性、对内需包容不同背景院校(如地理学与工科院校)的差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吴偲助理教授建议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共建技术平台响应自然资源管理需求。佛山大学周红艺教授提出建立本土化案例库,联合港澳高校开展本硕衔接培养,强化区域特色。珠海科技学院高工黄盈浩指出专业面临招生与就业压力,建议低年级强化跨学科通识教育,高年级结合珠江西岸实践项目提升竞争力。中山大学朗嵬副教授分析五年改四年制的核心矛盾,主张保留空间设计核心课程,推动专业型硕士考核多样化。华南理工大学赵渺希教授提议建立大湾区硕士联考机制,探索小规模、项目制办学模式,提升生师比。广州大学温春阳教授强调空间设计能力为核心竞争力,需通过行业动态对接与实践专家参与教学保持前沿性与适需性

本次会议达成共识:大湾区高校需积极应对学科转型挑战,共享教学资源、共育师资队伍、共建学科体系,推动城乡规划教育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会后,与会专家参观了广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实验室,为后续合作奠定实践基础。此次会议为2025年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湾区论坛的筹备明确了方向,标志着粤港澳三地城乡规划教育协同迈入新阶段。


供稿、图片:卢宛君、杨璐瑶、龙琛、徐嘉灵

初审:师浩辰

二审:陈锦棠

终审: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