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工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第三届广州大学-粤规科技“建筑与环境论坛”圆满闭幕

2025年04月28日 14:37


 4月26日,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和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低碳协会的指导下,由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广州大学建筑与环境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开幕式分别由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建军院长、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低碳协会寥江陵会长、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永添书记、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晖董事长进行致辞,同时李建军院长代表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欢迎各位与会嘉宾,并向各位专家学者对本次学术论坛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接下来,本次学术论坛分别由李建军院长和郑颖生副教授主持。

主论坛会议合照

分论坛会议合照

No.1

致辞嘉宾发言

李建军院长、寥江陵会长、陈永添书记、王晖董事长分别祝愿论坛学术会议得以成功举办,同时李建军院长代表广州大学欢迎各位嘉宾的来临。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建军院长

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低碳协会寥江陵会长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永添书记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晖董事长

No.2

会议主旨报告

杭建: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报告题目:

基于精细化观测与多尺度模拟的可持续城市气候研究

汇报内容:

 全球城市化进程中,60%中国人口集中于仅占陆地面积2%-3%的城市区域,加剧了气候灾害风险。城市高温热浪叠加全球变暖,部分城区温度比郊区高2-10℃,导致死亡率上升、劳动力损失及能耗增加。本报告通过量化建筑形态、绿化、材料对热环境的影响,揭示城市气候调控机制,采用城市规划优化设计方法最终降低城市高温热浪风险与建筑能耗。

杭建教授主要通过多维度观测和缩尺实验方法,监测温度、风速、能量平衡等参数,解决真实城市观测异质性难题,同时模拟不同建筑密度、绿化、材料的热效应,结合电子秤称重法监测蒸散发潜热,提升能量闭合精度。在数值模拟优化上,利用缩尺数据验证中尺度和城市伴随模式,使显热/潜热模拟精度提升22%-41%,并建立动态参数库。在技术创新上融合了遥感与无人机数据构建高精度建筑数据库,开发三维通风评价指标,揭示垂直反流对通风的贡献。本项研究还表明了窄街道建筑遮阴可实现显著降温效果,建筑架空设计可改善微气候,研究为推动“窄街道+立体绿化”设计、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了参考。

郑泽爽: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院负责人、教授级高工

报告题目:

城市群安全风险评估与韧性规划优化路径研究

汇报内容:

在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城市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台风、洪水、地质灾害等极端事故事件的直接上升,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本报告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聚焦城市安全问题,通过评估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安全风险,为构建韧性城市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郑泽爽教授介绍了融合时空大数据分析、城市体验评估以及规划分析的综合研究框架,并建立了一套包括空间、设施和治理三个维度的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先进的算法模块模型来模拟和分析城市群的安全风险。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清晰地识别出城市群中的高风险区域,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研究结果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未来城市群的韧性规划需要从单向管控转向系统耦合联动,从静态规划转变到智慧动态监管,从工程防御转变到全过程安全韧性适应的应对策略。

周可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

气候变化适应视角下的我国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评估与响应

汇报内容: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近20年来SD区的重大议题,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十一项强调了其重要性。城市作为气候变化影响最明显的区域,其空间规划越来越被重视。本报告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在气候变化适应维度下如何应对,以及它的表现如何,并分析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在国空制定上的差异及改善方法。

周可斌副主任所在团队的研究采用摩斯尔和洛尔的研究方法,构建三A框架:意识、分析和行动,筛选出30个因子和指标进行评估。使用PART评分系统对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进行打分和评价,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绩效分析。研究表明,大部分城市的空间规划尚未很好地回应气候变化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缺少气候变化意识和相应评估分析。一些城市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同时加强相关技术分析,关注脆弱人群和重点行业,以减弱气候变化对城市带来的影响。

吴婕: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低碳生态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

广州可持续城市降温研究与实践探索

汇报内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城市面临高温热浪带来的风险和危机。广州作为亚热带地区的超大城市,其热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本报告阐述了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和运营方式,探索广州如何在应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低城市温度,提升城市宜居性。

吴婕副主任团队的研究基于广州生态规划经验,采用项目合作、研究、实践落地、经验总结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等方法,持续推进城市降温研究工作。研究表明,通过自然调节或人工干预的方式,可减少建成环境中热量的积蓄,降低周边环境温度,减轻对相应人群活动的影响。可持续的城市降温策略应以低干扰、自然解决方案和规划前端制度调控为主,来环境城市热岛效应。通过推广本研究成果将为更多亚热带国家的城市环境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

李超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

城市建成环境对雨洪灾害损失与韧性的影响效应

汇报内容:

 李超骕助理教授指出,气候变化加剧导致的城市极端气候问题,致使高温和洪涝灾害对城市建成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汇报基于评估城市规划在增强城市气候韧性方面的作用,以减轻灾害损失,指导未来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

李超骕助理教授主要结合实证数据分析和模拟研究的手段,以迈阿密和澳门为研究案例,量化了城市形态、建筑密度以及蓝绿空间等要素对洪水灾害损失和韧性的影响,为精确地评估规划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效用以及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李超骕助理教授的研究揭示了通过采用合理的城市规划措施能显著降低洪水灾害风险,同时加速城市的灾后恢复过程。城市形态和蓝绿空间对于提高城市的气候韧性具有关键作用,能够有效地减缓灾害带来的影响。

郑颖生: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学系系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报告题目:

特大城市街区级“高温-碳排”复合风险评估与协同治理研究

汇报内容:

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持续升高,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础设施维护和公共健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汇报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城市形态和气候数据集来支撑量化机制分析,优化城市形态和气候适应性规划。

郑颖生教授团队的研究涉及城市热岛效应的精细化观测与全球范围的分区方法,具体方法包括利用遥感影像、城市规划数据进行快速分区,以及在香港等地开展实测设计,通过统计建模发现显著关联性。研究团队选取香港代表性区域进行测量,并构建城市热岛评估地图。研究发现高密度城市区域与热岛效应的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城市的建筑分布和形态对局部气候有重要影响,例如香港的建筑集群内部可达性和绿化布局不均导致了热环境的恶化。

杨小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

城市局地温湿度及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汇报内容:

杨小山教授指出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一是现有LCZ研究多聚焦单一城市气温分析,缺乏对湿度场系统观测;二是传统气象站数据难以反映城市内部微气候差异,导致建筑能耗评估存在偏差。通过多城市对比观测,揭示了城市局地温湿度时空分异规律;量化温湿度耦合效应对建筑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解析了热浪天气与城市微气候的协同作用机制。杨小山教授创新性地构建"观测-模拟"体系:在江苏省15个城市严格选址城乡对比距建成区≥5公里的观测站,获取2018-2021年连续三年8760小时温湿度数据。结合EnergyPlus软件建立标准住宅能耗模型,并首创"双阈值热浪指数"。发现了城市热岛呈现"昼弱夜强"特征,而绝对湿度存在"夜间湿岛/白天干岛"的逆相位变化吗,并且热岛每增强1℃导致建筑显冷负荷增加12%,但干岛效应使潜热负荷降低9-30%,二者耦合使城区总能耗波动达±30%。同时发现热浪期间"热岛-干岛"协同作用使显冷负荷激增65-115%,显著高于常规天气。该成果被纳入相关节能设计标准修订,为长三角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撑。

杨高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政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报告题目:

城市给排水系统韧性提升规划策略

汇报内容: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导致传统排水系统失效,如郑州"7·20"暴雨单日降雨量超年均值;工业废水与突发污染事件增加40%,水源污染事件威胁供水安全;老旧管网漏损严重。杨高华院长通过创新规划方法提升给排水系统的鲁棒性、冗余性、可恢复性、适应性和智慧性,实现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的有机融合。

杨高华院长采用"数字孪生+工程实践"双轨模式:开发城市级水务数字孪生平台,集成暴雨模拟、管网爆管预警达准确率92%等智能模块;在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示范工程,包括广州水务体系规划"两级四类"系统、汕尾比亚迪产业园双水源调度等7个典型案例。最后提出了规划应对策略包括:上蓄-中疏-下排的空间分层防控策略使内涝处置效率提升;通过管网压力调控技术降低爆管率;实现智慧水务平台15分钟快速响应。相关成果获2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并推动3部行业标准修订,为城市生命线系统韧性建设提供了全链条解决方案。

陈广照: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

报告题目:

城市建成环境对雨洪灾害损失与韧性的影响效应

汇报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高密度城市复杂的内部空间结构不仅加剧热岛效应,更导致极端高温和雨洪灾害频发。传统研究多关注城市整体扩张,缺乏对内部空间结构精细化监测,难以支撑气候适应性规划需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需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亟需建立高精度城市空间演变评估体系。

陈广照教授针对城市化进程中高密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复杂化导致的热岛效应加剧和雨洪灾害频发问题,创新性地融合遥感技术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我国首个高精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动态监测体系。陈广照教授基于2000-2020年Landsat和Sentinel系列卫星数据,结合13万个人工标注样本点,开发了时空一致性LCC分类算法,实现城市10类建筑形态的逐年精准识别。通过自主研发含自适应机制与轮盘选择算法的FLUS模型,耦合SSP情景与生态控制线政策约束,研究表明,我国城市更新比例20年间增长3倍,67%高密度开发集中于广深等核心城市。在SSP1绿色路径下,生态控制线可使大湾区林地损失减少23%,热岛强度降低1.8℃,同时建立的逐小时热场模型揭示开放式中层建筑昼夜温差达4.2℃,为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量化依据。该成果被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采纳,并获2020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进展。研究所提出的技术框架已成功应用于广州琶洲等城市更新项目,为"智慧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邹煜凯: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系副主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

1981 年至2021年香港热暴露不平等现象

汇报内容:

 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特殊性,其多元人口结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不平等问题。邹煜凯教授系统分析40年来按种族、语言、移民身份等划分不同社会人口群体的热暴露差异及其演变规律。创新性地整合了1981-2021年间具备种族、母语、移民身份等关键社会特征的香港人口普查数据与同期遥感温度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技术,深入探讨社会人口特征与热暴露水平的关联性。研究发现:不同种族和母语人群的热暴露差异显著且持续扩大,其中白人、英语使用者和海外移民群体的热暴露水平始终低于其他群体,这种不平等现象与新兴卫星城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区域普遍呈现较高的地表温度,但上述优势群体在这些新开发区的分布比例极低,揭示了城市扩张过程中环境不平等的脆弱性,特别强调了新兴开发地区亟需加强热应力缓解措施。研究为理解城市环境公平性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钟雪: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

基于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的行人热舒适度观测、评价和改善方法

汇报内容:

在极端高温背景下,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等传统热舒适度评估方法受限于观测范围和模拟精度,难以满足高异质性城市空间的精细化评价需求。钟雪教授在低空经济发展政策背景下创新性地构建了"无人机多源观测+近地气象数据"的技术体系,重点解决三个核心问题:观测方法方面,通过搭建包含多光谱相机+热红外相机的大疆无人机双云台观测平台,结合PSR+光谱仪、ERF热红外光谱仪等地面光谱测试,建立了微尺度地表发射率反演模型和考虑临近效应的城市辐射传输方程,突破了卫星模型在微尺度应用的局限性。三维评估体系构建方面,基于多角度无人机观测数据,融合射线追踪法、索引式图法等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构建三维辐射场,实现行人高度下短波误差<7.7%,长波误差<1.2%的长短波辐射精准采样,开发出197秒完成4万网格计算的快速评估算法,验证SET为最优舒适度评价指标。在数据驱动优化设计方面,钟雪教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多场景实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揭示反照率是影响MRT的关键因素,提出铺装材料替换和植被增补等具体改造策略,为城市微更新提供量化依据。

钟雪教授的研究实现从二维地表参数反演到三维行人热暴露评估的全链条技术突破,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多篇高水平论文并申请专利,未来将拓展至玻璃幕墙热辐射机理研究和无人机群协同监测应用。

许亘昱: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

基于热环境控制单元的城市街区气候适应性规划

汇报内容: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下,我国城市夏季高温日数较20世纪80年代增加125%,城市高温持续时间延长、热浪事件频发,不仅威胁人体舒适度与健康,还显著影响建筑能耗。现有规划标准仅设置1.5℃热岛强度阈值,难以满足精细化管控需求;传统热环境评估依赖建成后数据,无法指导规划决策。许亘昱老师研究突破"形态设计-气候响应"的技术壁垒,建立可量化、可操作的街区热环境规划方法。许亘昱老师构建"评估-优化-管控"技术链:改进UWG城市气象模型,集成气温、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等6维参数;首创50-200米网格单元"三级热环境控制单元"划分标准;开发PTSE热安全指数与建筑能耗耦合算法。许亘昱老师研究发现控制单元技术使街区热岛强度降低1.2-2.3℃,室外热舒适时间延长35%;同时建筑密度与天空视角因子对热环境的影响呈非线性关系;对应方案比选效率提升40倍,成果已应用于实际低碳试点城市,支撑相关技术标准制定。该研究为落实"双碳"目标下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提供了关键技术工具。

No.3

研究生分论坛报告

吴海堂: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

高温热浪天气城市街谷微气候及行人热表现研究

汇报内容:

针对城市热浪天气及其对居民的影响展开深入研究,发现高温热浪和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尤其在夏季户外活动时,行人表现出明显的避暑行为。研究从行道树、基础设施和建筑三个维度分析了城市热环境的形成机制,指出经济性和维护性是影响遮阴措施实施的关键因素。

此外,研究分析了广州市行道树的遮阴效果,理想的行道树遮阴需要连续且浓密的树冠覆盖,但实际中树木规格、种植间距及修剪方式都直接影响遮阴效果。广州主干道采用的两板三带式布局整体热环境较差,树冠过大或修剪过度都会影响遮阴效果和居民生活质量。研究选取天源路作为典型测点,通过五种工况对四种行道树进行实测。其中小叶榕因冠幅较大,降温效果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强调合理设计树冠形状和遮阴率对改善热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遮阴面积和热暴露不均匀性两项评价指标。此外,预测模型显示,当阴影区与阳光直射区的温差大于6℃时,即使在高温天气也能满足行人基本的舒适需求。这些发现为城市绿化规划和热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聂子川: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

高温热浪期间广州街道昼夜热脆弱性评估及应对策略

汇报内容:

针对广州高温热浪期间的城市热脆弱性展开研究,通过遥感卫星数据构建了包含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性的三维评估体系,系统分析了热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广州热岛效应呈现显著的昼夜差异:白天主要表现为中高强度热岛效应,而夜间热岛强度明显减弱。从空间分布来看,建成区在白天的热脆弱性表现尤为突出,而郊区的热脆弱性则呈现全天候不均匀分布特征。

研究进一步通过热岛强度、人口密度、老年人口比例、医疗资源和纳凉设施等多项指标,对中心城区和郊区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聂子川博士提出了差异化的应对策略:对于中心城区,建议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增加喷淋装置和遮阴设施来改善热环境;对于郊区,则需优先完善基层医疗设施和纳凉点建设。研究最终从暴露度调控、敏感性降低和适应性提升三个维度,提出了包括优化城市形态、增加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医疗资源配置等在内的综合措施体系,为提升城市整体热适应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文婕:广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

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街区级碳排放管控单元构建与低碳优化策略

汇报内容:

在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开展了街区级碳排放管控单位构建与低碳优化策略的创新研究。基于广州市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的建设需求,针对超大城市建设形态复杂、碳排放特征多元的特点,提出了系统性的低碳治理方案。首先,研究构建了多维度碳排放空间模型,重点分析了工业、商业、交通、农业及居住公共服务五大部门的排放特征,其中工业部门在街区碳排放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空间分布对整体低碳治理具有决定性影响。接着,研究引入局部气候分区规划方法,建立了基于城市形态的局地气候模型,为碳排放测算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次,研究还提出了"街区级碳排放管控单位"概念,作出空间聚类分析和碳排放强度评估。针对不同功能街区,研究制定了差异化的低碳优化策略,探讨了低碳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融合路径,提出将碳排放指标纳入规划控制要素,建立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全流程低碳管控机制,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的协同优化,其成果对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崔永博:广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

热湿地区不同尺度下建筑空调排热的空间分布研究

汇报内容:

针对热湿地区空调系统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开展研究,揭示了空调排热在不同城市尺度下的分布特征及其热环境影响机制,通过建立空调排热数学模型,基于压缩机工作原理、室外机散热量计算和传热学理论,综合考虑窗户传热等因素,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通过严格的网格独立性检验和实测数据验证,确保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空调排热呈现显著的多尺度特征。在建筑尺度,排热导致建筑周边形成局部高温区;在街区尺度,紧凑型布局使室外温度较开放型布局温度升高;在城市尺度,高层建筑中间楼层出现热量积累现象。昼夜分析显示,空调排热贡献值存在明显时间差异,且中午至下午时段因太阳辐射主导,空调排热效率最低。

此外,研究还探讨了建立城市尺度平均辐射温度模型的可行性,为热湿地区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如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空调外机布局优化,街区规划需控制建筑密度,城市管理应将空调排热纳入热岛效应治理体系,这些成果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唐天巍:广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

建立一种城市尺度的平均辐射温度计算模型

汇报内容:

研究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加剧的热岛效应等问题开展了城市尺度研究。研究采用六项积分法和黑球温度法,结合两种不同测量频率的风速仪,系统测量了短波和长波辐射,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向下太阳辐射是影响平均辐射温度的主要因素。

研究将气象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创新性地采用双半球法进行验证,建立了考虑多参数影响的逐步回归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UTCI计算,在四种典型下垫面开展测量,比较了五种MRT计算模型的性能。研究表明短波辐射对温度的影响显著大于长波辐射,不同下垫面具有显著差异,风速的影响相对较小,黑球温度与空气温度在不同辐射条件下呈现规律性差异。唐天巍博士的模型分析不仅量化了不同风速频率对测量的影响,显著提升了广州地区的测量精度,还通过创新测量技术和多参数协同分析,建立了更精确的城市尺度平均辐射温度计算模型,为城市热环境评估、热岛效应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和技术工具,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价值。

林嘉皓: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

快速发展城市中不同区域居民出行不平等研究——以广州为例

汇报内容:

 针对广州市公共服务空间与人口分布不平衡、城郊结合部交通不平等问题进行了展开研究。研究采用大数据与小数据结合的方法,通过联通提供的手机信令数据,结合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密度数据,运用Kmeans聚类划分城乡结构,并利用Lorenz曲线与基尼系数评估交通不平等。结果显示,广州市农村主要集中在北部,城市与城乡接合部集中在南部,城市区占14.64%,城乡接合部占29.40%,农村占55.94%,南部城市化程度较高。居民出行时间方面,最大出行时间为335.78分钟,平均为30.94分钟,城市地区出行时间最长,城乡接合部居中,农村最低,居-工出行时间分布比居-其他更集中,且19-29岁和40-49岁年龄组出行时间较长,50岁后因身体和活动限制出行时间下降。居民出行距离方面,最大为120.13公里,平均为21.28公里,城市地区出行距离较短,城乡接合部通勤路径更长,农村水平最低。交通不平等评估结果显示,城市地区出行时间和距离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05和0.129,交通资源分配较为均衡;城乡接合部出行时间和距离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79和0.179,不平等程度增加,交通资源分配不合理;农村出行时间和距离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22和0.322,表明区域交通设施薄弱,居民出行差距显著。

苏梓锋: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调查——以广州为例

汇报内容:

在老龄化加速背景下,适老化社区存在诸多需要提升的问题,旨在通过识别老年人的核心需求,探索适老化更新的影响机制,并构建相应的设计策略。苏梓锋硕士基于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强调邻里支持的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涵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四个区域,共获得931份有效问卷和50名访谈者的数据。研究搭建了适老化社区、居住环境、家庭功能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苏梓锋硕士表示,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其中住房环境的影响大于邻里环境。家庭功能在居住环境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体现在经济支持、情感支持以及居住安排等方面。研究结论指出,居住环境的不同维度及其观察指标在影响生活满意度时表现出差异化的作用机制,为优化社区适老化更新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价值。

杨霞: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

建筑与街道室内外通风与飞沫扩散及人际暴露风险的数值模拟研究

汇报内容:

研究主要探讨了在城市快速建设污染背景下室内通风问题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研究指出,交通源和城市源污染加剧了室内通风的恶化,而自然通风对预防呼吸道等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论文分析了室内风速较小的情况下,人体对通风的影响,以及通风与飞沫传播扩散的关系,特别是在巴士、超市和小区建筑群等场景中。通过空气龄参数、稀释流率、沉降比、吸入比和沉浮比等指标评估通风效果。研究还借助CFD模拟验证了城市街谷模型在不同高宽比下,室内窗口大小对通风能力的影响,发现街谷越窄,总通风能力越弱。同时,研究分析了室内外餐饮区域的通风与飞沫扩散情况,指出环境湿度对飞沫传播的影响:高相对湿度下,飞沫蒸发速度慢,易沉积在地面,而低相对湿度下,飞沫易聚集在易感者周围。此外,研究还发现,对于呼出飞沫速度较小的情况,隔离板对飞沫扩散的阻挡效果有限,飞沫仍可绕过隔离板继续扩散。

张婧: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

基于多源数据的蓝绿空间调控作用精细化评估——以雄安新区为例

汇报内容:

研究聚焦于分析蓝绿空间对城市热环境的精细化调控效应。在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和空气质量下降的背景下,蓝绿空间作为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其降温效应研究多依赖遥感影像、固定点测和单一城市冠层模型,但这些方法在近地空气温度分辨率上存在不足。因此,本研究采用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近地空气温度,以提高分辨率。

研究数据包括遥感数据和观测数据,用于机器学习过程。机器学习预测参数涵盖土地覆盖率、距离、形态学参数、光谱辐射率和兴趣点等。技术路线包括近地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数据分析,探究蓝绿空间在不同季节对周围环境缓冲区的热调节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RF)能够最精细准确地模拟出近地空气温度的空间分布。最后指出,经过各对比研究,RF模型在预测近地空气温度方面表现最优,蓝绿空间的调控效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和夏季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显著不同,且夏季地表与近地气温的温差随距离增大而升高。

No.4

合照环节

 随着各位老师与同学顺利完成汇报,由广州大学组织的《第三届建筑与环境论坛学术会议》圆满结束。会议期间,参会人员积极互动,踊跃交流,深入探讨各类议题,为建筑与环境领域的进步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充分展现了专业素养和协作意识,会议由此落下圆满帷幕。

会议大合照



供稿:研究生会宣传部

初审:樊成亮

二审:王雅萍

终审:陈锦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