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 12:16
12月7日至12月11日, 2018年“共筑家园”全国建筑模型教育竞赛总决赛在佛山市北滘青少年文化宫隆重举办,全国1500多名青少年运动员齐聚佛山,共筑美好家园。在林卫新、裴刚、古林强3位老师的指导下,由曹伟龙同学担任领队我院15名学生参加了“未来家园”和“生态之城”高校团体赛项目。经过4天激烈的竞争,我校参赛的5支队伍全部获奖!其中4支队伍获得一等奖,一支队伍获得二等奖,同时包揽高校组所有金银铜牌!
我院参赛代表队现场答辩合影
我院参赛选手现场答辩,调试VR设备。据悉此次比赛学院为各位参赛选手在技术和设备上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模型实验室提供了全新的激光雕刻机和3D打印机。此外还有VR虚拟现实和光辉城市软件培训。指导老师在寒风中给同学们送餐,为参赛选手鼓劲加油。
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竞赛活动是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支持下,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全面负责管理的,面向全国广大青少年开展的以建筑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性国家级教育竞赛活动。2017年开始增加高校建筑模型创新赛,今年是第二届高校建筑模型创新赛,赛事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2018“共筑家园”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竞赛活动由“共筑家园”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竞赛活动组织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航海模型运动协会主办,佛山市青少年文化馆和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人民政府承办。合作单位有: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
本届大赛高校组共有广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校共计23支队伍参加全国总决赛。我院早在10月就开始了赛前准备。15名参赛学生分别是:建筑151班:卢晓彤、宁尹盈、林煜芸、王佳璇、林金,建筑152班:叶泳仪、曹伟龙,建筑161班:郑鑫、曾柳瑞、周萃楠,建筑163班:刘晗韬、江星曦、吴晓鹏、钟咏娟,园林161班:邱文轩。
获奖详情:
金牌(一等奖)
项目:生态之城
作品:Riverstone--环境友好型城市功能聚合体
指导老师:林卫新
参赛成员:刘晗韬、江星曦、邱文轩
创作介绍: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在低碳环保、生态节能的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商业建筑在普及率高的情况下普遍有耗能高,污染重的问题。因此解决商业建筑的能耗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希望在城市中建立一个集合隔热、光线、通风和太阳能利用的绿色建筑,成为城市呼吸的一部分。模型使用了许多材料诸如有机玻璃、ABS板、光伏电池、光导纤维等,将我们的技术部分尽可能地在模型上展现了出来。
银牌(一等奖)
项目:未来家园
作品:Seeds Of Mars
指导老师:裴刚
参赛成员:林金、吴晓鹏、钟咏娟
创造介绍:随着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在其他星球建立人类未来家园不再遥不可及,而火星将是人类建立新家园的首选星球。人类探索外太空,寻找未来家园就像是在外太空撒播生命的种子。我们从种子的形态入手,演变生成椎体形态,考虑运输和装配的需求,设计了骨架结构系统和可开闭的外立面墙板以适应火星的气候变化。
铜牌(一等奖)
项目:未来家园
作品:future box’s
指导老师:古林强
参赛成员:叶泳仪、曹伟龙、卢晓彤
创造介绍:模型结合马达等动力系统,实现了平层转动和垂直移动。动力系统由两个马达、光轴、齿轮、同步轮、同步带和滚珠构成。单元房间采用模块化装配式建造方式可实现用户自主设计,工厂预制。future box’s对未来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有着另一层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了建筑全生命周期,在有限的经济基础上解决了居住公平性的问题。其对未来居住建筑具有先导作用。
一等奖
项目:未来家园
作品:高架下的慢速短居系统
指导老师:古林强
参赛成员:郑鑫、曾柳瑞、周萃楠
创造介绍:高架桥下是当下和未来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桥下空间往往被闲置,为更好地利用这部分浪费空间,我们为为了的城市设计了一套高架桥下的短居系统。该系统依托城市现有高架环线,下建磁悬浮轨道,利用桥面太阳能发电提供动力,为城市旅游提供一个住宿新选择。以广州为例,系统依托环城高速,途径白云山,珠江,广州城市中轴线等著名城市风景点,游客既可以在白天和朋友坐在舱内边聊天边感受城市风貌,又可以在晚上倚在床上边喝杯小酒边欣赏城市夜景。
二等奖
项目:生态之城
作品:Playground
指导老师:古林强
参赛成员:叶泳仪、曹伟龙、卢晓彤
创造介绍:我们设计这个建筑得到的和想表达的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启发各位设计师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的真实需求,可以如何进行室内空间的设计。第二,技术集成的普适性,对于普通教育类建筑,我们可以如何通过绿色建筑技术的设置来达到节能以及加入看似不起眼的人文关怀健康建筑理念去进行技术的设计。第三,我们将模型各项技术及其构造尽可能详尽的制作出来,也是希望可以利用其对青少年儿童或者不了解这些技术的人进行科普教育。
荣誉的背后是我院师生共同努力的身影。模型室通宵的灯光、办公室里的耐心指导、寒夜里的广佛两地奔跑,都浓缩了我院师生对于未来家园和生态之城的思考,以及设计与建造关系的实践。建院之光,无人能挡!建设高水平大学,师生同行。再接再厉!
文字:参赛代表队
图片:建筑艺术论坛、参赛代表队师生
网站编辑:周世慧